“几十年的类风湿关节炎,吃了一个半月的中药感觉好多了,多亏了镇卫生院中医馆的医师,开的方子管用又省钱!”这是人民日报记录的一位江西省樟树市永泰镇洋塘村村民的心声,同时也说出了很多老百姓的心声。这也正是我国近年来,大力推进基层中医馆建设的一个体现。


6月24日,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就《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意见》,举行新闻发布会。明确指出,到2025年,全部社区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、配置中医医师。

利好政策来袭,根据行动计划,到2025年,融预防保健、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更加健全,服务设施设备更加完善,人员配备更加合理,管理更加规范,提供覆盖全民和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服务,中医药服务能力有较大提升,较好地满足城乡居民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,为实现“一般病在市县解决,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”提供中医药保障。中医馆及中医板块的建设都将提上日程,是机遇也是挑战,基层的中医该如何抓住利好优势?


发展中医馆 现状怎么样?


截至2020年底,全国基层中医馆达3.63万个,85.4%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80.1%的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,99%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、98%的乡镇卫生院、90.6%的社区卫生服务站、74.5%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。然而目前中医馆的发展仍有许多不足,体现在软件建设及中医认识不足,基层中医馆人才队伍建设严重不足,中医药服务能力与绩效奖励显著不足,中医药管理机制尚不完善,薪酬待遇普遍偏低等方面。

近年来,中医馆硬件建设逐步完成,但资金投入多用于装修和基本设备购置,内涵建设依然薄弱。常规守旧的诊疗项目,无特色诊疗优势,满足不了患者的诊治需求。同时基层中医馆缺乏专业管理机制,基层中医药方面的学术培训及继续教育不足,中医药人才薪资待遇普遍不高,晋升渠道相对较窄,基层中医药财政补偿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不完善,这都是制约目前中医馆发展的一些原因。


发展中医馆 如何突破瓶颈?


引进、培养人才是基础,留住、用好人才是关键。要想留住优秀医生,就要为其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。基层由于待遇不高等因素,很难招到年轻的中医人才,中医人才缺口大,还需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。中医药人才是基层中医馆建设的关键,针对农村、社区中医药人才缺乏的问题,建立和完善基层中医药人才激励机制,布好基层中医药人才梯队建设这盘棋,更好地将培训培养政策向基层倾斜,为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注入创新人才动力是关键。

发展前要精准定位医馆类型。未来中医馆的发展方向有三,第一种是“大而全”方向,一些医生资源、技术资源、管理资源比较丰富的中医馆,走综合中医馆的路线;第二种是“小而美”方向,综合实力不够强大的中医馆,凭借一项特长,也能够简单快速地推广、复制;第三种介于以上两种发展方向的中间,比如“大专科小综合”,以一项专科特色科室作为长项,但也能够满足常规的百姓健康需求。

“互联网+”助推中医馆建设现代化,建设完善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,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。由于基层中医馆在组织中医药健康信息方面基础薄弱、人才缺乏、投入不足、职能不规范等内外环境因素,造成了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出现“数字鸿沟”,建立完善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,更有利于中医医疗、中医康复、中医养生、中医保健等中医药健康服务信息实现共享,建立有效的、全面的、动态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信息档案,推动基层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提升。


发展中医馆 未来可期!


未来将鼓励社会力量在基层办中医。鼓励社会力量在县域举办中医类别医疗机构,发展具有中医特色的康复医院、护理院(站),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以中医特色为主的医养结合机构,鼓励中医医院举办互联网医院,支持名老中医举办诊所,支持企业举办连锁中医医疗机构,保证社会办非营利性中医医疗机构和政府办中医医疗机构在准入、执业等方面享有同等权利。到2025年,基层中医药实现五个“全覆盖”。也即县办中医医疗机构(医院、门诊部、诊所)基本实现全覆盖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实现全覆盖、基层中医药服务提供基本实现全覆盖、基层中医药人才配备基本实现全覆盖、基层中医药健康宣教实现全覆盖。利好来袭,未来可期!

点赞(1) 打赏